
貝多芬
德國音樂史 以至文化史上,他是十八到十九世紀的跨時代人物,他的思想和音樂作品對新興資產階級有推動作用,他的音樂創作是具有時代特色的,他的作品旋律既熱情奔放、有力,也富有田園韻味。
路德維希.凡.貝多芬,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昂,日期可能是12月7日。有稽可考的是,他於同年12月8日受洗;但由於其嚴苛且經常酗酒的父親故意把他的生日往後延,好讓人們以為小貝多芬是個莫札特般的神童,因此貝多芬本人有好長一段時間誤以為己是在1772年出生。他母親和他父親截然不同,溫愛柔婉,卻鬱鬱寡歡,似乎鮮少讓周遭有言笑的時候。
貝多芬的早年生活總似蒙了一層面紗,各種說法莫衷一是,特別是關於他父親的部分。有人說他是個慈愛的人,成功地把兒子教育成為音樂家;但另一種說法是他凶惡橫暴,認為兒子的音樂天份可以成為搖錢樹,甚至把兒子從床上拖起來,要他日夜不斷練習鋼琴。也許這兩種說法都有部份的真實性。
貝多芬在七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,家族氏中的『凡』(van)與德國姓氏中代表貴族的『馮』(von)並不相干。貝多芬的祖父頗受人敬重,擁有一副男低音的好嗓子,他原先在麥什倫﹝Mechelen﹞經商頗為成功,並以歌手的身份小有名氣,其後幾經遷徒來到波昂,在選侯教堂中擔任男低音,又是駐波昂的柯隆選侯大主教合唱團裡的樂手,後來升任樂長﹝Kapellmeister﹞一職。
貝多分與生活的爭戰無一日歇止,在藝術方面他掌握完全的勝利,不過在家居生活方面,至少有件事很值得玩味,就是他在維也納市內區和近郊住了三十五年,前前後後搬了三十三次家。他身上像是流著渴望流浪的血液,因為他和莫札特或舒伯特不同,未曾有經濟拮据的窘境。
1826年嚴冬,他帶著卡爾乘馬車回維也納,12月2日到家,他再也支撐不住,病倒在床。雖然這場病沒要了他的命,但他只多撐四個月,最後死於一種群醫束手的疾病,後人推測可能是肝硬化,他不是貪杯好酒之徒,不過有時也會藉酒澆愁。1827年3月24日,天主教神父為他作了臨終前的取後儀式,隨侍在側的人有他弟弟約翰夫婦、邢德勒,以及他朋友葛哈德.馮.布洛的小兒子,他幾個月來一直為貝多芬解悶,試著使貝多芬開朗一些。1827年3月26日下午,貝多芬己呈彌留狀態,這時他身旁只有他的弟婦,以及他和舒伯特的共同朋友休坦布萊納,突然一道閃電劃過窗口,隨即一聲巨響,貝多芬睜開眼睛,右手握拳舉起,雙目圓睜,神情威嚴,片刻之後,他溘然長逝了,享年56歲。三天之後,也就是1827年3月29日,他下葬於威靈公墓,在維也納盛大的送葬場面連皇室貴族都有所不及,估計至少有一萬多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